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企业风采 > 正文

“十音铜锣”传奇

2016-1-24 14:46:58
来源:中国新农村杂志网
 倾农 陈森坤

     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罗溪镇八峰工业区,坐落着一家铜乐器制造企业——闽南泉州市铜锣厂。该厂制造的“十音铜锣”,声调柔和,美妙动听,是南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铜乐器,堪称音乐艺术一朵奇葩。目前,泉州市铜锣厂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生产厂房38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办公、活动室、实验室等设施1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8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50万元,年产铜锣40多吨。


福建闽南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铜锣厂负责人、十音乐器铜锣制造厂负责人、
百年传统十音乐器铜锣制作工艺第十四代著名传承人黄金城

    说起“十音铜锣”,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资料记载,“十音铜锣”的发明制造始祖是“打铜”人黄瑞台。黄瑞台系泉州罗溪人,出生于明万历年间。他遭到人贩子拐骗,被卖到广东潮州一户人家。养父是“打铜”能手,便将“打铜”技艺传给了他。时逢罗溪人黄士藻(明万历乙巳年科进士)到两广当按察司佥事,黄瑞台便将童年自己被贩卖的情形向黄士藻讲述,请求宗叔营救他回家,并说明现正跟随养父学习“打铜”技艺。黄老爷再三叮咛:“等把所有铜乐制作技术学到手了,自会带你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黄瑞台终于学得一技之长,并如其所愿被黄士藻老爷营救回家。回到家乡的黄瑞台凭借一技之长,在罗溪铜寮村黄井后岩山边做起了“打铜”乐器生意,打那以后,“打铜”制作技艺便传承发展下来,而铜寮村也由此而得名。

    星移斗转。黄瑞台先生的“打铜”技艺不仅越做越好,而且自行研究发明创新了“十音铜锣”的制作技艺,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了一种音色柔和的打击乐器,使其演奏效果更加美妙动听。

    铜器乐的生产工艺一般都大同小异,但是“十音铜锣”的制作工艺却独一无二,在全国也绝无仅有,主要是制作时的“刨和削”。“十音铜锣”制作时,每个音符均需与洞箫逐一和音调整一致方为成品,明、清、民国等时期曾非常兴盛,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十音铜锣”虽然近几年遭遇冷落,但是其制作技艺的长期演变发展在民俗文化研究中值得重视。

化铜

过模

压型

烧铜

打片

锤形

抛光

定音

    黄瑞台先生创办铜锣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铜锣锻制工艺独特、技术保密,祖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族式传承,现今已传承至十五世裔孙。健在的第十三世黄伙伦,分别被泉州市政府、福建省政府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十四世黄添满、黄金城兄弟俩也被泉州市政府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更好地传承发展“十音铜锣”制作工艺技术,制订了相关保护措施。目前该厂正在申报兴办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示范基地。

    传统的铜锣民族乐器——响铜乐器,主要产品有:双铃、小叫、响盏、钟、馨、防汛锣、高虎音锣、京锣、大钹、小钹、弄钹、清道大锣(直径1.76米)等,为世界各民族戏剧、民族音乐、交响乐团、民间红白喜事的用具,也是各乐队演出必备的响铜乐器。特别是泉州市铜锣厂的南音乐器“十音铜锣”,可谓艺术家的灵魂,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铜乐器,堪称世界精华、无价之宝。

单音

佛铃

大京钹、中京钹、小京钹

风锣

包锣

防汛锣
    继承祖业、责无旁贷传承“绝活”的黄伙伦一家人在罗溪镇双溪铜寮可谓名人,他们是仅有的会锻造“十音铜锣”的家族。上世纪80年代,黄氏家族制作的铜锣因质量好、音准高,生意非常兴盛。不过随着铜的价格上涨,南曲南音曲高和寡,做铜乐器既辛苦、利润又薄,黄氏家族中有多人改行做了其他生意。但14岁就跟父辈学习“打铜”的黄伙伦觉得,“十音铜锣”是家族的传家宝,家传祖业不能在他们这一代失传,于是多年来,他靠着过硬的技术和坚持不懈的信念,解决了铜锣厂资金、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使“十音铜锣”这一家传“绝活”完好地沿袭下来。

验锣声

    定音是锻造铜锣的重头戏,必须举锤娴熟、轻重有数,特别是最后一锤极为关键,它决定着铜锣音质的好坏,所谓“千锤打铜锣、一锤定音”,说得就是其技术的精妙。

    家族第十三世传人黄伙伦在铜锣“化铜、过模、压型、烧铜、打片、锤型、抛光、定音”等每道工序方面都有扎实的功底,技术精湛、权威,尤其是在最后一道工序——定音技巧上更是博大精深。经过他打造出来的铜锣,造型美观、声音美妙动听,高低音分明,余音绕梁。

    大家都知道铜锣能发出美妙的乐音,可是有谁能知道,铜锣制造者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是何等之大!在一个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的作坊里,师傅们全副武装地站在各自的操作台上,拿着锤子敲敲打打。记者见到,黄伙伦的大儿子黄添满是这天负责熔炉的师傅,他说这熔炉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好,一般都要控制在1100℃左右。再就是烤红工序,铜坯过模后放入反射炉中烤红的火候很关键,因为烤久了容易裂,又得重新回炉再造。所以这两道工序的师傅都必须有足够的经验才不至于浪费原料。黄伙伦的两个儿子经常要在四五十摄氏度高温的作坊内忙忙碌碌,一天下来,不知道要湿透多少件衣服。

    “以前,我年轻的时候每天都在高温作坊里,没日没夜地赶工,仅靠一双手、一把锤,其中的艰辛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会到的。现在,虽然有一部分制作工序可以借助电动工具来完成,但核心工序一定要坚持祖传的。”黄伙伦一边在锣面上敲敲打打调着音一边说,原本毫无生气的破铜烂铁经过他的巧手精心打造,“衣着光鲜”地新鲜出炉了。

    “十音铜锣”是依附南音发展而锻造出来的,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它在外地的需求量如今极有限。尽管铜锣销路成了事业上的“拦路虎”,但是黄伙伦坚信他们家族锻造出来“十音铜锣”,市场前景仍很乐观。因为手工锻造出来的“十音铜锣”,做工考究,发音各有不同,而且这种铜锣只有他们家族才能锻造出来。

    现今,已经65岁的铜锣家族传承人第十三世黄伙伦(1959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50多个春秋)仍在为铜锣产品定音升级而忙碌。而第十四代传人黄添满、黄金城兄弟两人在名师(父亲)指导下,名师出高徒,不仅能打造出精美动听的产品,也已成为铜锣定音升级的高手。出厂前的所有锣鼓都必须经过他们严格定音,绝不让劣质品从铜锣厂大门流向市场。“我们被誉为世界数一数二的铜锣厂,必须严把产品质量关,绝不能让响当当的牌子砸了。我们生产出来的是全国铜响器乐的好产品,很多海外人士纷纷慕名前来参观,交口称赞。”黄添满如是说。

    黄添满、黄金城兄弟俩固守传统制锣手法,坚持手工制作,他们说这才是铜锣厂的法宝及价值所在。

    泉州铜锣厂采用代理出口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注重拓宽东南亚地区市场。黄伙伦认为,东南亚一带60%以上是闽南人,“对于‘十音铜锣’骨子里有着‘知音’情节,特别是海外华人剧团多,都需要铜锣。”经过努力,泉州铜锣厂最终在海外找到了“知音”人。同时,他们注重研究国外市场产品行情,主动生产适合各国客户所需的产品。而黄金城十分懂得经商,亲自跑市场,诚实守信与客商交朋友,并用诚心“拴住”每一个与厂里有往来的客商,使订单越来越多。目前,铜锣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东南亚及台湾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客商需求较大。

    泉州铜锣厂国内产品市场则由经销商负责,销售渠道主要是福建、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沈阳、重庆以及汉口等地。由于他们坚持手工制作,采用按需生产的模式,先接下客户订单,计算制作所需时间,然后进行生产,近几年来产量较为稳定,每年都在40吨左右,其中出口占30%,每年产值300400万元。

    泉州铜锣厂由于产品定价较低,厂里利润微薄,工人工资也不高。“手工制作有局限性,订单接多了也做不了,只能维持这么多。”虽然生产经营得十分辛苦,但黄添满、黄金城兄弟俩坚持不引进更多机械制作,而是固守传统工序——一种百年传统工艺。“真正的行家还是会要我们的锣。我们的客户都是专业需求者,对于他们产品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都是优质品。虽然不能有太多盈利,但让客户满意我们也知足了。”黄家兄弟坚信。

    对于黄伙伦来说,闽南泉州铜锣厂家族的手艺要有后来人。“下一辈里要有人传承学习这门手艺,独特制铜工艺要代代相传下去。要无愧于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无愧于行业数一数二。”在发展上,闽南泉州市铜锣厂仍在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