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为民,倾力打造宜居生态新型社区
——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成湛率领两委一班人创建新农村纪实
本刊记者 贾冕
走进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家村,只见街道整齐宽阔,道路两旁树绿花繁,商贾云集,人来人往,一派繁华景象,俨然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城镇景观。一个昔日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村。近年来,国家、省、烟台市等各级领导先后到这里视察达30余次,连续多年获得省级和烟台市、莱州市“文明村”,“第六届国际地球奖”、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莱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称号。2012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25万元。
昔日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是如何崛起腾飞的呢?夏日的一天,记者一行来到朱家村采访,提起村子发展,村民们都感谢他们的当家人,都说是他带领村民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他就是朱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成湛。
为了寻找治理海侵的良策,王成湛书记多方咨询专家,虚心请教群众,不分白天黑夜到实地勘测,2000多亩盐碱地走了个遍。一次偶然机会,王成湛生发了治理海侵的灵感——那是1994年6月的一天,下了场大雨,他看着满街雨水都流向大海,突然想到,这么多宝贵的淡水白白流进了大海多么可惜,要是能想办法把雨水截住储存起来,没准儿能把海水给挤回去。王书记当即召集村两委成员冒雨到海边勘测水情,研究形成了“筑坝锁海,人工造河;引淡储淡,以淡退咸”的治理海侵思路,就是在外海筑一条巨坝,阻挡海水;在潮间带筑一个淡水水库,以淡水压海水。这一大胆设想得到水利专家和干部群众一致赞同。
办法有了,可拦海坝不是“吹”出来的,估算一下需投资1000多万元。王成湛书记积极筹措,先后往返济南40多趟,大都是早晨三四点走,当天晚上再赶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得到省政府的资金支持。从1994年10月开始,王成湛书记带领干部群众历时3年,10多万个工日,挖掘运输32万土石方,实施完成两道共3800米长的拦海大坝,直接将海水推出1500米。同时,实施配套工程人工造河1200米,挖掘淡水库500亩、淡水养殖区250亩。此举使朱家村地下氯离子含量由过去的12.7‰下降到7.5‰,2000多亩盐碱地变成了吨粮田。国家、省、市领导和专家多次到现场视察,都说朱家村的做法为沿海地区治理海水倒灌树立了标榜。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莅临考察后,欣然题词:“艰苦奋斗意志坚,治理海侵效果好。”
着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王成湛书记在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时候,一直分管村办企业,他先后筹建的4家村办企业固定资产现已达1500万元。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又带领村两委跑市场、跑资金、跑项目,新上了号牌厂、冲压厂和保鲜厂;投资830万元,为村里骨干企业商标装潢印刷厂引进高技术生产线,从日本引进密封件生产项目。他根据村庄实际,规划发展了大棚种植、畜牧养殖、海上养殖三个园区。刚开始,老百姓怕赔本吃亏不敢干,王书记就发动村干部带头干给群众看,引着群众干。如今,朱家村种植大棚已达100多亩,滩涂养殖面积4200亩,有工厂化养殖大棚83个,形成了蓝、白两条特色产业带,成为群众致富的增长点。
公正办事、清白干事,做百姓信赖的“当家人”
“农村工作千难万难,但只要支部书记公正办事,大部分都会迎刃而解。”这是王成湛书记当村干部几十年来的亲身感悟。王成湛书记常说,“书记是人,老百姓也是人。既然乡亲们推选我为村支书,我就得替老百姓当好这个家,就得念着乡亲们的冷暖。”有一年秋种,天大旱,村民心急火燎,王成湛书记到地里察看旱情时,有位村民反映:“王书记,附近有口闲井,能安个水泵就好了。”王成湛书记当即安排人拉电、买水泵,不到3个小时就抽水浇上了地。村民十分感动,“随口说的一句话书记真的当事儿办了”。而正因为如此,村里有什么事要办,只要党支部一号召,大家都是一呼百应。
“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得叫群众这杆秤称着咱够分量!”王成湛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到外地争取项目,他遇上车祸撞断了腿,都说“伤筋动骨100天”,可他硬是憋不住,架着拐上了拦海坝工地,不能亲自干,就看着大伙干,他心里才踏实。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多年来,王成湛书记带领村两委从党的建设、经济管理、村务管理、村民行为四个方面认真推敲研究,制定了《规范化管理章程》,既给群众一把尺子,又给了干部一面镜子。执行中,严格按章程理事,不断修订完善“两公开一监督”方式方法,变过去只公开结果为现在既公开结果又公开过程。村里有什么大事,都拿出来与群众商量,按群众的意见定盘子,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王成湛书记认为,当干部一天,就要为自己更要为家庭、子女留个好名声。他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拿钱,除了党委批的,歪道上来的一分也不要;用权,除了给群众办事,别的地方一点也不用。这几年,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里有了轿车,家里装了电话,每年他都将因私事用车、用电话的费用交给集体,年底还在党员大会上公开。
多年来,无论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只要党内有规定,村里有制度,王成湛都带头执行。有时宁可个人吃些亏。母亲去世时,他大哥当时是中央委员、北京军区司令员,村里群众觉得将军的母亲办丧事,一定会很隆重。但王成湛坚持按照村里红白喜事的规定办,同北京的大哥一块约法三章:不收人情钱,不封建迷信,不沾公家光,一大早就把拒收人情钱的告示贴到大门上。母亲办丧事期间,没用一辆公家车,没烧纸马,没讲排场,没收群众一分人情钱。王成湛认为自己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有责任给党挣个好名声。
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当家人”,如何调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怎样凝聚党心、民心,确实得有两下子。多年来,王成湛一直把“谦虚”和“宽容”作为治村的两大法宝,善待前任干部、善待班子成员、善待党员群众,用诚心把他们团结在党支部周围,群策群力干工作。
干部新老交替是很正常的事儿,可要是处理不好,很容易形成台上、台下你争我斗、对着干现象。平常,王成湛坚持三条原则:感情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工作上依靠他们。对于老干部,谁的身体有什么病,谁家有什么困难,谁的脾气秉性怎样,他心里都有数。王成湛经常抽出时间到老干部家串门,白天没空,就晚上去聊天、拉家常,请老干部指点村里的工作。每年春节、“九九”老人节,他都把老干部召集起来,开茶话会,让他们“参谋参谋”工作。老干部有事需要用车,村里优先照顾。有好几次,老干部晚上生病,王书记都亲自开车送他们上医院。王成湛的一片诚心换来了老干部们的理解和支持,如今老干部成了村里的“智囊团”和“巡视团”,群众有什么想法,工作有什么问题,该安排什么工作,他们都及时向王成湛提醒,许多老干部不顾年老体弱,争着抢着要工作,有的成了村里义务护林员,有的主动承担村路养护,工作热情和干劲叫人感动。
朱家村支部、村委班子成员共5人,长期在一块搭班子难免有些言差语错。每次班子成员有了过失,只要不是原则性的,王成湛书记都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怪自己指导不好,没有及时提醒,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干工作,从不大声训斥。时间长了,班子成员工作更加卖力,更加谨慎小心。平时,王成湛书记留心观察大家的思想情绪,发现不对劲了,就个别谈心解“疙瘩”。每个季度开一次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消除杂音,增强班子战斗力。每半年还要开一次村干部家属茶话会,听听家属们的意见,教育她们理解支持丈夫的工作,当好贤内助。村干部谁家有个病灾的,他就登门慰问,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原村委副主任担任海上养殖场副场长,有一手维修机械的好手艺,各方面工作干得非常出色,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家庭条件不好。王成湛书记通过召开村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说明了他家的实际情况,为他报销了全部药费,他很受感动。
干群对立总是先由隔阂开始,有了隔阂,听不到实情,思想就无法沟通,就会结“疙瘩”。王成湛书记一直认为“权”是群众给的,“家”是替群众当的。作为支部书记,他在群众面前从不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官”,街坊邻居打照面,总是笑脸相迎,先打招呼。平常,他找机会多走、多听、多看,多与群众接触、多交谈多沟通。每年老人节和春节,他总要把老干部、老党员召集到一块,一包瓜子一杯茶,听取他们的建议。每年寒暑假,他组织放假的大学生共商村庄发展规划。对一些有意见的群众,他及时登门走访,推心置腹,交换意见,打开天窗说亮话,消除彼此的误会,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做群众工作,他坚持和风细雨,多用商量的口气,不吹胡子、瞪眼睛。通街拆迁是个让人头疼的难事儿,几年前村里通街规划,有8户在街道规划线上。他通过登门走访了解实情,对8户的难处一一摸透。村民李广栋,老俩口儿都60多岁了,3个儿子一个在外地,一个结婚不到2年,最小的儿子刚下学当小工,家庭条件不好,没能力拆房搬迁。对此,村里研究决定,李广栋的房子搬迁由村里负责。最后,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把街全部通开了,群众心服口服,没有一个闹别扭。王成湛书记常说:“群众最讲感情,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关心他,他就拥护你、支持你;你给他办点好事,他一辈子都不忘。”王成湛的行为,得到了全村老百姓的一致拥护和信任。在群众眼里,王成湛是支部书记,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
真心为民谋福利,村民享受的实惠日益增多
“村里富了,不能忘了老百姓,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干任何工作都会寸步难行”,这是王成湛书记经常说的一句话。增加村民福利待遇,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做到让村民老有所养、小有所教、病有所医、难有所帮,这是他和两委成员的最大心愿。
治理好海侵后,王成湛书记和村两委一班人又决定让村民喝上免费水。现在,村民家里用的自来水全部免费,由村集体垫付,村民浇地用的井水村集体也给予一定补助。村里还给每位村民入了新农合,村民得了大病,除享受国家新农合报销比例外,剩余部分可到村里报销,彻底消除了村民有病看不起和因病致贫的现象。
朱家村对老人的照顾很周到,每年都给他们发生活补助,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除享受国家统一补助外,每年还可从村里领到1000多元。对18-60岁的村民,村里每年给他们每人交100元养老保险,逢年过节给村民发米、面、鱼、肉等福利。村里给每位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发1000元奖学金。村集体出资为每位村民入人身和财产保险,80岁以上的老人不在保险政策范围内发生意外,所需费用也由村里承担。
如果说朱家村发展靠的是机遇和能力,那么让民众真正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靠的则是责任和境界,是以王成湛书记为代表的村两委一班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躬身践行。
“天时、地利、人和”,历来被视为成事三要素,朱家村的成功,验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王成湛书记以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者的气魄,打动了全村干部和群众。他大刀阔斧发展集体经济,竭尽全力呵护村民利益,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落到了实处!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只有身怀富民之心、为民爱民之情,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这是王成湛书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一名村里的掌舵人,他甘做孺子牛,一心一意躬身践行“富民、为民、乐民”三民工程,这样的干部,老百姓怎么能不从心底里由衷的拥戴和敬佩?!
在王成湛书记的心目中,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就得以实际行动赢得好口碑,心和百姓贴在一起,一切为百姓着想。他坚持在思想上关心百姓,在感情上贴近百姓,在作风上尊重百姓,在行动上服务百姓,扑下身子,一心一意和百姓打成一片。他经常以走访谈心的形式到村民中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增进感情。王成湛书记尽心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村民在最期盼、最急需的关键时刻,他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
在生活和工作中,王成湛书记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发展放在首位,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事业面前,他敢于负责,求真务实;在苦乐面前,他以苦为乐,无私奉献;在金钱面前,他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在荣誉面前,他不骄不躁,奋力前行。他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模、烟台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烟台市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
王成湛书记那每天忙碌的身影、那精气神、那灿烂的笑容,使记者想起了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位党的基层干部,默默无闻地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这方故土,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成湛书记正用他那双永不停歇的大手,描绘着朱家村新型社区的宏伟蓝图……
如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家村,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各项事业正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宜居、文明、和谐、富裕的新朱家村社区正昂首阔步在社会主义康庄大路上,她是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