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贝开挖
近日,在浙江省象山县泗洲头镇西洋村象贝种植基地里,只见10余名工人挖贝、拾贝、挑贝忙的不亦乐乎,一派喜获丰收的生动场面迎面而来。这意味着宁波市农村工作指导员象山片组“组团式”对珍稀、濒危中药材象贝母,抢救性、保护性、恢复性项目正式落地。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浙贝出象山,俗称象贝母,简称象贝。”浙贝,中国四大贝母之一,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主产于浙江而得名,其原产于浙江象山,质量上乘,历来被奉为道地药材。
挑选象贝
早在1500年前,史书记载象贝曾一度作为一等贡品进入长安。象贝具有止咳、宁喘、祛痰、润肺等功效,由于数量极少,价格异常昂贵,作为药材开发利用,象贝也有较长的历史。明朝期间,象山农民把野生象贝驯化家种;清康熙朝,贝母种子随象山新娘嫁妆带到鄞县鄞江,象贝则传入鄞西的鄞江、章水、龙观一带种植,收益甚高,面积逐年扩大,解放前鄞西地区贝母种植达5000余亩,象贝走出象山由此便有了浙贝;建国后,金华磐安成为浙贝的主产地,占全国总产量六成以上。象贝皮白个大贝母碱含量高,植株叶片肥宽与其他地区的浙贝有明显区别,经浙江中医大学含量检测和多年临床试验,象贝贝母素含量超过章水和磐安一倍,远远高于药典标准。
陈英建在田间地头
目前,象贝的原生地种植主要在泗洲头和西周下雅一带。据调查采到的标本鉴定,象贝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气候,怕涝、怕冻、怕水浸,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为宜,而象山多山多海的独特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则非常适合贝母种植。象贝虽然有名,但多年来并没有人规模种植,面临着失传、失种的境地。恢复道地药材象贝种植将对后疫情的上呼吸道(肺部)的康复治疗、保健康养以及改变全国贝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陈英建,浙江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连任宁波市第十三批、第十四批两届农指员。5年来,他先后担任泗洲头镇党委委员、象山农指员片组长以及驻村第一书记,一把锄头、一双雨鞋、一顶草帽扎根泗洲头镇、茅洋乡两地,从象贝种子研发、种植技术、治疗功效到新物种知识产权登记保护,为象贝进入国家种子库及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做好准备。“一品”激活“一县”,“组团式”以象贝为首的道地药材野生资源调查保护以及仿野生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重新打响象贝的牌子,做成象山农业继红美人之后的又一张新名片。
宁波市交警局慰问结对帮扶村
象山土壤气候环境是种植“浙八味”的绝佳地,道地药材保护与开发迎来新机遇。陈英建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野生药库,从试种几十亩开始,探索稻贝轮种新模式;落实帮扶资金,成立项目联盟,邀请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林学院、宁波药检所,开展野外考察,研究种植技术、药性,布局大健康产业;建造道地中医药基地,弘扬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文化,定制象山道地中药材种植长远规划,尤其在野生药材的研究开发种植和青少年的中医中药材科普等方面,把古老的野生的纯天然绿色的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崇食药同源,研发养生、治疗药物,打造省市共富样板。
20年来,宁波市已选派了十四批农指员,在助力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和村级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4年起,一任接一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带着使命、扛着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活力,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在希望的田野上,宁波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矢志奋斗、担当作为、无私奉献,走向基层、脚沾泥土、奔走一线,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书写“青春答卷”。如今,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已成为浙江省“三农”工作、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