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检察官帮我做主,这100多万元的债,非把我压垮了不行。”前不久,河南郑州市民刘某专程赶到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向检察官致谢。
原来,刘某系一起夫妻共同债务纠纷案件的当事人。2015年,刘某前夫陈某因公司资金紧张,先后两次向朋友借款100多万元,后因无力偿还被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债务产生于两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应属夫妻共同债务,判决刘某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刘某不服,多次向上级法院、区政法委、妇联等部门反映。
反映无果,今年4月,刘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写了一封申诉信。中原区人民检察院收到来信后,随即安排检察官进行审查,经多方核实,了解到刘某丈夫借款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刘某对此也不知情,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应属于个人借款,于是向人民法院抗诉,最终,在检察机关支持下,刘某终于摆脱了这笔债务,重获新生。
12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以“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第33次检察开放日活动。在当日系列活动的检察论坛环节,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检察厅厅长徐向春现场讲述了这起始于一封申诉信的民事监督案例,并详细介绍了一封申诉信背后的人民检察院“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制度。
控告、申诉、检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更好落实此项规定,检察机关专门设立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健全申诉控告检举机制,加强检察监督,保障宪法法律的统一实施。
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张军检察长向全国人大作出承诺,提出“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建立“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会后,最高人民检察院采取调研督查等方式,先后到贵州、浙江等省检察机关专项调研落实情况,扎实推动这项制度逐步落地、生根、见效。
这一民心工程在全国检察机关得到贯彻。今年1月至10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收到群众信访630403件,符合检察机关管辖的有79857件,答复办理结果或进展的有78996件,答复率为98.9%。其中,群众来信35万余件,需要回复且具备回复条件的25万余件做到应回尽回、能回尽回。最高人民检察院还集中力量攻坚,将历史积压的2.5万件群众各类来信全部处理,新增案件均快速导入程序。
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瞄准群众信访“痛点”发力,要求每信必复,而且必须在7日内回复、3个月内答复办理过程或结果。徐向春特别说明,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只是“破题”,关键在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对诉求合理合法的,要问题解决到位;诉求没有道理的,要释法说理到位;生活困难的,要帮扶救助到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据悉,各地检察机关采取领导包案、挂牌督办、点对点落实等措施,推动处理一批积压案件,化解一批矛盾纠纷。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加大刑事申诉案件办理力度,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并先后对5起典型申诉案例进行公开听证。今年1月至10月,全国检察机关依法纠正司法机关原处理决定2162件,其中民事行政案件1633件,占75.5%;刑事申诉和国家赔偿案件487件,占22.5%;其他有关案件42件,占2%。没有纠正原处理决定,但通过释法说理做好息访息诉的有5445件。
为扎实办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各级检察机关还将司法救助工作主动融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局,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帮扶。今年1月至10月,全国检察机关司法救助10126人,同比上升9%;救助金额12349.8万元,同比上升15.5%。其中,救助扶贫对象3059人,同比上升57.6%;救助金额3727.9万元,同比上升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