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新时代农村特色教育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农村特色学校杨家窑学校纪实
本刊记者 葛东 刘日文 石磊
在高科技发展应用的时代,教育迫切的呼唤全社会共同担负起办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承载着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希望,千千万万个莘莘学子的梦想!而如何办好农村教育,是我们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近日,记者一行慕名走进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塑造起来的大同市首座农村特色样板学校——杨家窑学校,无论是校园美化、设施设备,还是师资配备和教学质量,都与城镇学校别无二致。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杨家窑学校校长范丽娜
置身于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灰白相间的建筑,江南建筑风格元素布满整个校园,浓郁的水乡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在校园林荫大道上,葱郁的树木、盛开的鲜花、现代化的教学大楼、人性化的学生公寓……处处令人眼前生辉,彰显着校园的优美典雅。创造、奔向、开拓、进取等各种生态文化景观,有机和谐地融合,形成强烈的时代动感音符。一流的教学设施,展示着学校的先进卓越。观赏这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所矿山脚下的农村学校。
打造一流设施,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学习环境
祖祖辈辈生活在沟沟壑壑的160多万农民们,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洗礼,在厚积薄发的文化积淀中终于释放出坚韧的力量。在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春风吹拂下,有力地改变着命运。今天,生活在这里的农村孩子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目不识丁的祖辈们生活幸福多了,党和政府为他们创建了优质的教育环境……
杨家窑学校年轻的教学骨干团队
杨家窑学校位于中国首批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塞外明珠”大同西南部,静谧优美的七峰山脚下。学校成立于2015年9月,占地面积33224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
杨家窑学校成立之初,如何“软硬”兼施,突破农村学校的办学瓶颈,将其打造成一所独具特色的“名校”?云冈区委、区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没有少动脑筋,他们认真研究讨论,反复论证,商议最佳方案。首先,在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上不吝投入。建设了功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室,可容纳600人的报告厅、方便快捷的云课堂,地理教室、播音室、文印室、监控室、计算机教室、录播室、图书室、阅览室,50米高标准塑胶环形跑道的运动场、篮球场,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沙画教室、茶艺教室、创客空间、心理咨询室、医务室等,教室内配有遍布各班的电脑交互式一体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宽带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办公,全部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同时,云冈区教科局还为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高标准的幼儿园餐厅、中小学餐厅、师生公寓、澡堂等,给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学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环境。考虑到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安全性,学校对学生的食宿卫生要求特别严格,制定了严格的保障监督机制。
校长范丽娜在大同三中作演讲报告
“农村拥有广阔的天地,给了我们大有作为的舞台;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给了我们粒粒皆辛苦的一日三餐;农民又为我们营造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正直的育人氛围。而这一切,让政府和学校下定决心精心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越的学习成长环境。”秀丽端庄、气质非凡的范丽娜校长充满深情地说。
经过两年的发展,杨家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彻底改善,良好的校风业已形成,学生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行为、自主生活治理能力良好。
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注重孩子内涵式发展
杨家窑学校秉承“为了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展,为了每一个孩子快乐地成长”办学理念,以“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适应和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特色学校”为办学目标,注重以德立身,以学立业,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努力推进“人格自重、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校风建设,以“脚踏实地,胸怀天下”为校训,形成“乐学善思、好问笃行”的学风。
杨家窑学校十分注重营造校园文化,创建特色教学体系。在打造教学楼楼道文化时,别出心裁地在初中区、办公区、小学区分别装饰了梅、竹、兰及悬挂标识,三种主题寓意:中学学生努力学习,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校教师秉持师德,谦逊,高风范;小学学生如花绽放,茁壮成长,童心美。各区内部又创设情景式环境,建造有科技、艺术、读书、书法、剪纸、师生作品展等主题走廊,另有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引领前沿的创客空间、清雅别致的茶艺教室、青春洋溢的音乐舞蹈教室,这些宛如彩虹般点缀着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底蕴深厚的文化墙
教学楼内主体丰富的情景式设计,更是让学生浸染在一派文化艺术气息之中。二层西端的科技走廊与东端的创客空间充满现代化气息,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油画挂像分列两边,孩子们的创客作品在科技窗口展示。先进的科学知识点播器、有趣的创客游戏设施,墙上《少年中国说》的文字醒目,时时勉励着大家热爱科学、开拓进取、造福祖国。中部还有师生创作的小工艺品展示,以及师生合作的巨幅黏土浮雕画。工艺品有着浓郁的学科氛围,黏土画展示的是中国革命和中国梦的辉煌历程。三层由西往东的主题走廊,分别是舞蹈、音乐、美术、书法、剪纸、茶艺,多彩多姿。舞蹈与音乐走廊融为一体,有著名的音乐家简介和舞种展示,有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书法和剪纸走廊悬挂的作品皆出自名家之手,既有传统汉字之美,又有本土精湛技艺。茶艺走廊不仅有红木精雕的桌椅以供品茶,还有席地而坐的茶台,供孩子们学习茶艺,让茶浸润浓郁书香,让茶修养平和心性。
触景生情的美术文化墻
教学楼内随处可见的读书漂流区,也是学校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让孩子们“随时有书可读,随处可见书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创举。读书漂流区的书籍全部来自学生,对校图书馆形成了有效补充,由班级分工管理,登记在册,定时修缮。同时学校还启用一批小小志愿者,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参与到读书管理活动中,形成敬爱书本、崇尚文化的风气。学校认真规范书香校园及图书室阅览室管理,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知识面。开设艺术课程,创作喜闻乐见、思想健康、富含童趣的文艺节目,进行校园文化节展演。
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墙
由于杨家窑学校是住宿制和小班化,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及机会,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师生协力,彰显出主人翁意识和学校如家的归属感,文明安全、环境美丽、亲近融洽,学校在颜值上是脱离世俗的桃花源,在内涵上成了全市一道靓丽的教育风景线。
而杨家窑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贴近自然,符合生活。一节校外课堂,一次原野活动,伴着浓厚的大自然气息与乡土文化氛围,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也被有效调动。
放飞梦想,精彩起航。学校科技想象室
全力构建成为大同地区“首座农村特色学校”的杨家窑学校,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孩子们的一生发展奠基。通过对照义务教育“六大版块、22条、88项常规管理内容”,杨家窑学校全部优秀达标,为农村发展特色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撷课改之芬芳,享教改之盛宴,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广阔的农村天地里本身就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生命本色,缔造了特色教育传奇的色彩领地,给乡村教育提供了“诗情画意”的美丽世界。
杨家窑学校现有教师54名,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34人,专科1人,省骨干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1人,市学习技术带头人1人,市名师1人,市优秀班主任2人,区骨干教师3人,外聘高级书法家2名,外籍足球教练2名,老师们不仅专研本学科知识和教学,还努力开发本校的特色教育课程。雄厚的师资力量,造就了学校发展如旭日东升,朝气蓬勃。
富有江南情调的综合楼外景
杨家窑学校撷课改之芬芳,享教改之盛宴,迎着国家教育部课改制度的浪潮,深化学校内部制度改革,更新理念,提高效能,打造强劲的教师队伍,推进学生素质提升,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学校持续不断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编写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课改精神,让骨干教师对课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参与优质课、磨课和晒课教学。
加强教师业务理论业务技能学习,每学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阅读一至两本教育专著,并通过实践消化融会贯通,形成个人的教育思想和特色,力争每位教师每学年写出一到两篇形式灵活有操作性和借鉴性的教学类文章,尝试发表和参赛。
学校舞蹈训练空间
充满活力的杨家窑学校教师基本上是青年骨干,针对他们热情高、干劲足、富有创新意识,但缺少教育教学经验的实际情况,校长范丽娜采取了一系列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措施,派青年教师参加区教研室和有关部门组织的教材分析业务,开展培训名师讲课等活动,让他们系统了解一二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要点和知识的衔接、递进、重点、难点,让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听课、集体备课、基本功比赛及承担学校的公开课。
教师队伍要实现“一新二名三提高”总体目标:“一新”即观念要更新;“二名”即要以名校长名教师工程为重点,建设一支教师道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提高”即提高师德师风水平、教师专业化水平及授课能力。积极开展“树师风、铸师魂”的师德建设活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职业行为的培养,开展师德形象大讨论,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现象,组织教师共同参与“师德标兵”评选。关爱学困生,做好阶段性的谈心和家访,让师爱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
学校音乐课堂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突出转差重点,提高优秀率,合格率,降低低分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承认并尊重学生身体心理、家庭环境、个性特征、智力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通过课间辅导使学生转变观念,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真正使教师动起来,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心理。
改革评价学生方式,评价方法突出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发展,实行合理检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素质全方面发展的方法,以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达到既有利于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又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目标,同时减轻师生教学过重的身心负担,把学校变成学生的学习乐园,育人的乐园。
滋养灵性的学生手工制作坊
倡导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试探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见解,重视学生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思想魅力、文化魅力、个人魅力、情感魅力、艺术魅力的展示,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确保集体备课的时间和质量,备课后加强课堂实施环节的管理,突出交流互动和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资源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扬长避短,互助互励,使课堂充满梦想,放飞生命的活力。
生动的地理体验中心
杨家窑学校一直坚持教学课改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师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校始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年度教学计划,开启课程上足课时,从课程的制定到课时的安排,再到教室上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且全部学科均有专业对口的专职教师任教,充分确保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升华
校长范丽娜深谙,学校教育不仅仅是要做好学生的知识教育,还要做好精神、道德、真善美心灵教育,两者相得益彰。精神、道德、真善美心灵教育做的好做的有成效,能让每一个孩子更有尊严、更幸福,让每一个孩子更有未来,让每一个孩子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升华。
校长范丽娜庆“六一”讲话
杨家窑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寒暑假布置个性化实践性作业,不仅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桃园、李园作为劳动教育基地,还利用校园周边的兰花基地、木瓜基地、大学生创业杏园基地,进行相应的劳动和技术教育,以促使学生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学校还努力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如“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万人坑英灵祭奠活动,“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远行夏令营活动,大同市综合性示范实践基地户外扩展实践活动。学校还不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国学经典朗读、吟唱24节气、读书分享等。
我爰你中国庆“十一”晚会
学校以德育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德育序列主题教育活动,创建杨家窑农村高标准特色学校。本着“让每个孩子都赢得未来”的办学宗旨,从孩子终生发展的高度出发,初步设想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特长发展+广阔的农村天地校外课堂”四方面抓起。结合德育工作特点,围绕“感恩、责任、阳光、励志”等主题,制定了形象礼仪、课堂礼仪、活动礼仪、集会礼仪、交往礼仪、就餐礼仪、交通礼仪、场所礼仪、待客礼仪等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并实行课程化管理,让学生在主题班会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各班主任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给学生进行图文并茂的德育主题班队会。各班主任互相交流学习主题德育课件,并将自己的班会课件分享到学校的网络资源上,进行循环使用。德育序列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使学生初步养成了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庆“六一”诗歌朗诵文艺汇演
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杨家窑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利用各种手段、各种途径,在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教育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懂得感恩,争当小雷锋,努力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效果显著。学校还多次开展文明礼貌月等活动。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学校还开设了富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茶艺课、兰花栽培课、国学经典课、音乐课、美术课、书法课等,利用本校教育特色资源,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爱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选择,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2+1艺术特长,开展好“艺术+体育”阳光体育活动,增强文体育人的特色教育发展新空间。
杨家窑学校庆国庆诗歌会
记者在杨家窑学校荣誉墙边观看,短暂几年间,这所学校的进步令人称奇,获得一系列殊荣: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学校、大同市优秀学校、大同市文明校园、大同市平安校园、国家足球示范学校、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数学文化实验学校、优秀节目表演学校、中华经典教育特色农村学校。
祖国在我心中
人的一生能有几次错过,我们有幸走进杨家窑学校,蓦然回首,不禁感慨万千,再遇之时,已不知岁月何年,悠悠时光韶华,白首转瞬即逝,再念起你杨家窑,只是那尘封记忆里的往事……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唱《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