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拼争
——访全国新农村建设三农功勋人物沈援朝
原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接见优秀退伍军人代表沈援朝
沈援朝,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当过兵、烧过木炭、做过砖瓦,一路走来饱经风霜历经坎坷。六十八载风雨人生,四十年商海拼搏,如今他早已成为浙江缙云县知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退伍军人、浙江省军地两用人才、浙江省公益达人、全国新农村建设三农功勋人物。他认为,只有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得更好,才能从根本上尽到帮助别人回报社会的责任。二十余年来,他关心部队、矢志拥军、扶贫济困、奉献爱心和建设新农村的义举,感动了当地百姓,谱写了大爱的人生……
圆了当兵梦
1951年2月,沈援朝出生在浙江省缙云县壶镇沈宅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妹,自己排行老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读完初中的沈援朝因家境贫寒而辍学,成了一名放牛娃。
当时村里驻扎着一支部队,军民关系很融洽。“每天早晨,我和小伙伴把牛赶到山上后,就到操场看训练、看打靶,之后又缠着解放军叔叔讲故事,生活虽苦,倒也逍遥自在。”沈援朝回味起这段少年时代的趣闻时,心情感到很愉悦。过了两年,部队调走了,因而感到很失望,就萌生了长大以后要参军的念头。
原浙江省军区副政委单秀华少将在缙云壶镇与退伍军人沈援朝同志亲切合影
1967年12月征兵工作开始后,时年17岁的沈援朝经过软磨硬泡,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福建军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沈援朝做过警卫员、风钻手、修理工、宣传员,通过了大熔炉的洗礼和历练。他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各项纪律,一不怕苦二不怕累,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轻言放弃,四年的从军生涯,练就了一副铮铮铁骨。从当初的“小萝卜头”变为一名优秀士兵,从而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嘉奖。
创业结硕果
1971年,沈援朝退伍后,回到家乡务农。他看到农村生活实在难以维持生计,就告别家乡告别父母,独自一人远赴江西谋生。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他起先上山烧木炭,之后又从事做砖瓦。“由于不懂经营,市场销路也不好,加上我又是外乡人,所以生意做得很艰难。”沈援朝回忆说,改革开放后,又去承包水电工程,结果因缺乏资金,也没能挣到几个钱。
缙云县委常委、人武部长袁金明(左一)、政委黄浩峰与沈援朝合影留念
历经坎坷,百折不挠。沈援朝经过不断反思后认识到,要发展自己懂行的产业,方能走出一条创业之路。1994年,适逢缙云工业发展进入历史性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沈援朝说,当时立马卖掉三间房子,凑足26000元资金,在壶镇开办了一家“缙云工具厂”。几台机器,五六名员工,艰难的创业就这样开始了。
起初,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技术指导到产品销售,都是沈援朝一人亲力亲为、操持打理。“办企业真的很辛苦,对于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的我来说,尤为如此!”沈援朝意味深长地说,为打开产品销路,每天东奔西跑,挨个商场去介绍、去推销,经常忙的食不裹腹,夜不能寐。只为卖出产品,收回货款,扩大再生产。
1998年,缙云工具厂正式更名为“浙江华泰机械工具有限公司。经过五年来的艰苦奋斗,功夫不负有心人,过硬的产品质量,适中的价格,灵活的营销方式,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数控锯床产品终于在全国各地占据了一席之地,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产品竞争力、营销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等多方面整体提升,公司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当年,企业被缙云县政府认定为全县51家纳税大户之一。军工煌牌数控锯床被评为浙江省高新产品。沈援朝也分别获得浙江省军地两用人才、浙江省先进退伍军人荣誉称号。
拥军心不老
沈援朝的心中有着很深的军人情结,退伍后艰苦创业,如今商海搏击成功后,他没有忘记部队的培养,总想着为部队做点什么。
每年征兵工作开展时,沈援朝把企业里的适龄青年召集起来,宣讲征兵政策,讲述自己的从军经历,鼓励职工报名参军,保卫伟大祖国。适龄青年沈志勇踌躇满志,准备应征当兵,但父母以家庭困难为由,死活不同意他参军,沈志勇为此感到很苦恼。沈援朝得知情况后,二活没说就赶到他家,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沟通,做通了他父母的思想工作。
还有一位姓赵的青年员工,顺利通过了体检,结果在政审环节出现了问题。沈援朝急忙去当地派出所了解情况。原来是小赵家人在建房时与隔壁邻居发生了纠纷,此事与小赵本人无关。查明原因后,沈援朝立即赶到当地人武部说明情况。最终,小赵光荣参军,成了军营里一名好士兵。
士兵退伍后能否找到一份工作,也是沈援朝一直记挂在心的事。“不能让退伍军人无处安身立命,不能让最可爱的人因找不到工作而寒心。”为解决这个难题,沈援朝从创办企业以来,就坚持初心,招工时优先录用退伍军人。有一年,退伍军人应某不满安置政策,情绪波动较大。沈援朝得知后,主动前去做说服工作,并承诺把他安排到自己的企业上班。之后,应某积极向上,业绩突出,成为公司驻宁波地区的一名销售精英。
2005,建设台金高速公路时,沈援朝当年服役的铁道兵老部队改制后,组建为中铁建十六集团公司。中铁建12局三处在缙云段承包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时遇到很大麻烦,当地民工情绪高涨,围困工程指挥部。千钧一发之际,沈援朝迅速赶到指挥部,组织调解,疏通矛盾,化解纠纷,并协调解决资金问题。十几年来,中铁建在缙云参与建设的工程项目有很多,每当发生纠纷和问题时,都能见到沈援朝忙碌的身影。
2018年盛夏,在缙云人武部采访时获悉,沈援朝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关心部队建设,支持国防建设,每年八一建军节,坚持不懈慰问驻缙人民子弟兵。缙云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动情地说:“沈援朝同志退伍不褪色,情系国防、矢志拥军,几十年如一日,他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部队官兵学习的好榜样。”
用心做慈善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沈援朝身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2015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收回了一处壶镇闹市区年租金可收30万元的六层楼房,通过设计装修了40个房间,开设了一所米兰老人公寓(敬老院)。竭尽全力为入住的42名老人提供完善方便的生活,其中30余位是伤残老人和孤寡老人。
扶危济困,关爱伤残、孤寡老人,得到沈援朝帮扶和救助的人数不胜数
每年的春节、元宵、重阳节,沈援朝不管有多忙,不论身在何处,都要赶回来带上礼品去慰问老人。在敬老院采访时,一提起沈援朝这个名字,老人们感慨良多,纷纷伸出大拇指予以称赞!
苍岭村的任洹莉,现就读于一所工艺美术学校。3岁时因村里的烟花厂爆炸,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沈援朝得知后,坚持每年为这名孤儿捐钱送物,给予关爱和帮扶。残疾人沈保卫家住东渡镇桃花岭村,因家境贫寒,无力供养两个孩子上学,沈援朝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结对助学。在他的资助和关怀下,两位濒临失学的孩子得以继续求学。时至今日,沈援朝还一直关注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并力所能及地为这个家庭提供帮助。
无论是抗洪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还是修桥筑路,荒山造林,治理环境,他都会及时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慈善是我毕生的选择,就如同流淌在我体内的血液一样,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有这个经济能力,我就会用心去做。”采访获悉,20余年来,沈援朝心系民众、扶危济困、热衷公益事业,得到他救助和帮扶的人数不胜数。2017年,获得浙江省唯一一位“公益达人”荣誉称号。
沈援朝和敬老院的老人们在一起
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沈援朝最终积劳成疾,一次又一次住进了医院。手术之后不能进食,每天仅靠输液维持生命,原本瘦弱的身躯,此时更是骨瘦如柴。了解他病情的主治医师劝慰说:“沈老啊,大把年纪了,再不好好休养,麻烦可大啦!”沈援朝听后淡然一笑:“能年轻10岁就好了,我还有很多的事没做完呢!”陪同在一旁的老伴和子女却忍不住偷偷地流泪。历经生死劫难,沈援朝凭着顽强的毅力最终战胜了病魔。出院没几天,又以一颗博大的爱心,继续奔忙于他热衷的慈善事业。创新治五水
为建设美丽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抓节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点突破的项目来抓。壶镇是缙云县的工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创造了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也塑造了众多的成功企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污染却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在壶镇,最受人诟病的是漳溪和浣溪。随着农工商贸的迅猛发展,原有满足农业生产、村镇居民生活的水系,与人口增长、城乡建设、工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果不处理好水污染问题,将对好溪下游,特别是人口密集的缙云、丽水造成重大影响。“好溪是我们的母亲河,五水共治,保护生态,是华泰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沈援朝对好溪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位从小在溪边长大的企业家说话掷地有声。
治水伊始,沈援朝经过走访调查,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套创新的治水方案,以“治水进机关、进学校、进村庄、进企业、进家庭、进商铺”为抓手,把治水的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每家每户。从2014年以来,沈援朝自筹资金,发出倡议,召集壶镇镇南管理区、派出所、前路乡和沿溪20多个村庄的主要领导到家里开会,张贴10000份治理两溪村规民约,设立50个保护生态环境公告牌,发动20000人参与治理黑臭河。
盛夏酷暑、烈日炎炎,沈援朝坚持不懈地奋战在五水共治第一线
通过大刀阔斧的整治,淤泥清理了,垃圾捞走了,沿线的污水全部纳入了治污管网。历时多年的治水努力和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如今河道变宽了变美了,鱼儿也游的更欢了。
沈宅村村民大多以种田为生,村里有良田1000余亩,其中约600亩因灌溉问题,年年受旱减产,灾情严重时颗粒无收。沈援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想方设法投资兴建漳溪拦水坝和清塘水库排灌工程。
工程经水利部门设计后,沈援朝立马组建工程队,并亲自坐镇指挥。因工程坡度陡、施工缺人手,在深挖450米地下管道,建造水泵房,安装水泵机组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在这紧要关头,沈援朝二话没说,就抽调厂里10几名青壮劳力投入奋战。经过连续几个月的繁忙施工,终于赶在梅雨季节来临之前完成任务,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沈援朝实干兴业,反哺家乡,建设新农村的先进事迹被广为传颂。2018年,他被第三届中国新农村建设论坛组委会评为“三农功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