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特色产业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董事长张金和他的内蒙古商都县科都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写真
本刊记者 石文华 马玉萍
内蒙古商都县科都薯业公司建于2007年4月,坐落于商都县七台镇朱家店小南村,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董事长张金抓住推进建设新农村的契机,将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以科技领先、环保有机、生态建设、科学发展为经营理念,努力打造绿色有机马铃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公司站在农业产业化前沿,坚持以为农服务、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方向,采用“基地+农户+科技+市场”运营模式,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坚持把做强马铃薯产业、打造马铃薯精加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着力点,持续保持“种植面积、园区管理、品种质量、企业效益”超前,并通过创新产业链模式,引导产业走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路子,努力实现收益增值的最大化,实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稳步提高农业特色产业化水平。
“我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地的大事,只是凭着自己的实干精神,把小企业做成了最先进的马铃薯加工上规模企业罢了。能为父老乡亲做些贡献,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我倍感安慰。”这朴实的话语,是张金的信念和心声。张金出身在商都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几十年来,无论走在哪里,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凸显坚强不服输的个性,行大道、敢担当、总关情,干练果断而又秉持本真,脚踏实地又激情飞扬,谱写了一曲曲人生追求的精彩华章。
2007年,张金靠打拼市场积累的一定资金和经验,瞄准了马铃薯产业。他看准的不是大规模投资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而是前景更为广阔的马铃薯深加工业。他结合当地和自身实际及产业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发挥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引进,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并在根据产品生产周期基础上,利用交通优势,延长产业链,着力打造绿色品牌,做大做强科都薯业公司。
马铃薯在深加工中最令人头疼的是废渣处理。废渣稀软、收储难、发酵快,时间一长,便会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臭味。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外地客商告诉张金,我国已研制出一套针对马铃薯废渣处理的设备,但生产厂家记不清了。这消息令张金兴奋不已。随后,他一方面在网上搜索,另一方面委托全国各地朋友四下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制造厂家。废渣经过脱水烘干变成干粉,即可成为有机肥料,更是工业粘合剂的重要原料。张金在认真经过市场调研后,引进最新先进设备,将马铃薯废渣深加工变成干粉,将其制成一种新型黏合剂,填补了废渣变宝的空白。小小马铃薯,做出了大文章。
“感谢党的好政策,给了我创业的机会。”张金由衷地说。从农民到经商成为小有名气的老板,再到科都薯业公司董事长,张金经历了艰苦复杂而又精彩绝伦的蝶变。
“建一个企业,富一方百姓”,这是张金的最终愿望。对于农民出身的张金来说,他深知北方地区农民靠天吃饭不易,尽管在马铃薯种植、销售等方面政府以优惠政策给予扶持,但对于周边山区小农小户来说,由于其劳力不足,收获的马铃薯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照样存在销售难。面对此情,张金郑重承诺,不管数量多少,只要送到科都薯业,一律收购,现场兑付资金。同时,每年春播时节,张金总是免费为周边农民提供优质薯种,并精心指导他们种植。周到的服务、优惠的收购承诺,极大激发了周边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几年来,一到秋收季节,科都公司便是一派繁忙景象,各种运输车辆如潮水般涌来。科都,助推了农民增产增收,带动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着力打破“三农”这一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而一些像张金一样的企业家,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抓手,开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新途径,成了农民致富的强力支撑亮点,可钦可佩。我们希望涌现出更多张金这样的企业家,为农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