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丽超 通讯员 白加海
由于工作的缘故,笔者在农村结识了不少“土专家”和“能人”,但是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陕西省延川县马家河乡崾头村党支部书记王青荣。
一
村民王志祥告诉笔者,当年王青荣初中毕业回村当农民这事儿村里许多人不理解,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一直优秀,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绝对没问题。但是,王青荣说服家人,决定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那时,王青荣18岁,村里情况非常清楚。社员吃的是粗粮、糠皮、麸子和野菜,青黄不接季节,不少人家连锅都揭不开;人们的衣服不打补丁的少;住的是土窑洞,点的是煤油灯,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连一条像样的架子车路都没有,出行只能步行,吃水靠人挑畜驮。王青荣在诉说当年苦日子的时候,眼角含泪、声音哽咽,“我考上大学,有一份好职业,出人头地,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乡亲们的贫穷生活状况和农村的落后面貌让我于心不安呐。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有志向的青年留下来发展啊!”正是怀着改变村庄贫穷落后面貌的理念,王青荣毅然回村参加劳动。就在回村当年,这个村里人眼中的“高材生”和“知识分子”,就被安排做大队会计,第二年被任命为生产队长,第三年入了党并被任命为崾头村党支部书记,其时王青荣刚满20岁。
二
20岁的小伙子挑起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当时这在全公社乃至全县都是新鲜事儿。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新官上任三把火。王青荣没让上级领导和村里人失望,他带领干部社员,白天大干,晚上夜战,精耕细作,科学种田。三年时间解决了社员的吃粮问题,使崾头村粮食亩产和总产量排在了全公社前列。此后,崾头村年年超额完成公购粮任务,集体粮仓有了一定的储备,每家每户也有了余粮。
在当时“斗私批修”的大气候下,王青荣顶着压力,要求社员保质保量完成队里的生产任务,同时种好自家的自留地。为此,王青荣没少挨领导批评,但他认为只要家家有饭吃、不挨饿,批评值得。
1972年后,崾头村再没吃过国家的救济粮,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三
现今,崾头村是闻名的瓜果村,这与王青荣的当年作为是分不开的。
上述王青荣三年解决了社员的口粮问题,但是没有经济来源问题又让他陷入了昼思夜想。他同党支部成员和队干部反复讨论研究,认为在当时政策允许范围内,发动社员饲养猪羊鸡鸭、栽杂果增加收入的路子可行。曾经任过村委会主任刘雄告诉记者,当时没有经济来源,王青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求每家每户养猪羊,养鸡鸭,养兔子,想尽办法从外地引进猪羊鸡鸭良种,又从外面调来苹果、梨、桃、杏、李子、葡萄、红枣、核桃、花椒等苗木,请来专家进行培训指导。这样,不但家家粮食有余,还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现在,果树已经成了全村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那个年代不提倡发展个体经济,有人向上面反映说这是挖社会主义墙角,要求割“资本主义尾巴”。上级领导找王青荣谈话,派工作组进村调查,但王青荣并没害怕,说了四句话:“吃饭是硬道理,有钱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社员满意是硬道理。”看到崾头村属全公社缴公购粮最快最好的村子,丰衣足食,生机蓬勃,工作组未做任何结论,悄然离去。
四
王青荣凭着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把崾头村一步步带上了富裕文明的发展道路。
1974年,投资将人畜饮水从沟底引到村里。1976年,新建校舍5孔石窑,结束了孩子们在土窑洞里上学的历史。王青荣带领男女老少齐上阵,人背、畜驮、架子车拉,箍窑的成百立方石料全是从沟底运上山。1978年,自筹资金架通了高压线,靠煤点油灯成了历史。1980年,将原先的乡村土路改造成了石子路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潮澎湃。王青荣解放思想,调整发展思路。崾头村的道路现已全部硬化,每座山上都修通了机动三轮车路,人畜饮水全部入户,程控电话、闭路电视、网络覆盖全村,家家建沼气,户户有果库、烤房,不少家庭购买了小轿车,村里一排排新建的窑洞整洁明亮,加上围墙和大门,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
五
王青荣对党员干部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则率先垂范。他常要求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遇事多与群众商量,利益要与群众一起分享。这么多年来,村里从未因为利益不公而出现上访现象。
在王青荣家吃罢晚饭,临别时笔者请求见识一下他担任45年村支书以来获得的荣誉,他委婉地说,那些东西在柜子里锁着,钥匙一时找不到。他的爱人杨桂梅说:“别说你们,我平时都看不到他那些宝贝,都在柜子里锁着哩。”王青荣每年都受到县乡的表彰奖励,但他从不把荣誉摆在显眼位置,问他为何这样,他只是淡淡地说:“成绩只能属于过去,还是往前看吧。”他执意驾车把我们送到延川县城。
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王青荣扎在农村、埋头苦干、默默奉献,40多年如一日,期间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农村,做工人当国家干部或者老板,但他都放弃了,把机会让给了别人。他从未动摇信念,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让家乡父老乡亲过上富裕安康文明和谐舒心的日子,要把贫穷落后闭塞的崾头变成安居的乐园。
王青荣这样立志扎根农村的奉献者,其精神、所作所为实属难能可贵。期望我国近70万个行政村出现更多王青荣这样的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