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时代农场主的创业梦
——记浙江省镇海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天绿农场主傅建华
本刊记者 金晓 王国保
初见傅建华,其憨厚的笑脸,敦实的身影,一件条纹深色衬衫外加牛仔裤和黑色皮鞋,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傅建华头上有着很多耀眼的光环:镇海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2年省优秀种粮大户、省农技推广优秀工作者,荣登“改革开放三十年镇海经济风云榜”。这位如稻谷般朴实的汉子,一次次在演绎着时代的传奇。
今年45岁的傅建华生长在镇海农村,初中文化。早些时候农村很苦,父母亲千辛万苦劳作也填不饱弟兄几个的肚子,那种紧巴巴的日子傅建华至今难以忘怀。
贫困的经历让傅建华刻骨铭心,发誓不再种地,离开农村。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他南下北上跑供销,结交了很多朋友。
2003年,傅建华家的土地悉数被征用,收入来源中断。一个个不眠夜,他在思考: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光靠征地赔偿款维持生计,“坐吃山空”,过不了几年,一旦征地款吃完,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虽然曾经是那么迫切地想跳出“农门”,但骨子里傅建华却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那一年,镇海区创建“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傅建华一下承包了200亩,种植出口蔬菜。
由于疏忽管理、缺乏经验,第一年亏了。但傅建华没有气馁,而是满怀信心。第二年,他及时调整蔬菜种植品种,果然奏效。此后,农场发展势头蓬勃,一派大好局面。规模从200亩、500亩、800亩,发展到1700亩。蔬菜品种有青刀豆、毛豆、绿花菜、青梗菜、小松菜、白花菜等。农场成为镇海区第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田头菜与大型超市对接,上了市民的餐桌。曾有一年,一天产出四季豆50吨,至今都令傅建华不可思议。据他了解,同行农场主中还没有一个先例。
在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傅建华开始探索“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实行“订单农业”,抱团闯市场,保障销路,降低种植风险。他成立了镇海绿佳佳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参股宁波佳绿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社与公司联合,将社员农产品配送到企事业单位。傅建华写下了农企和农社串起现代大农业的篇章。
正当傅建华的出口蔬菜业做得风生水起时,“不安份”的他又在思考:一块地年复一年轮种同一种作物,种出来的作物总是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土地不再适合轮作蔬菜,那种什么呢?
在粮食高产实验区,傅建华采用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新技术、机插秧育秧基质育苗以及超级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12年获得大丰收。百亩单季晚稻甬优12高产示范方经中国水稻研究所高级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982.5公斤,其中亩产最高达1057.5公斤,这不仅创造了宁波水稻亩产新记录,同时也是宁波水稻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
取得优异成绩,傅建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对建立在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体系提出了挑战。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健康问题的广泛重视,也促使傅建华将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定位在无公害、无污染水稻种植上。他创建核心示范区,采用优质杂交稻品种,减少化肥,增施有机肥。在防控病虫害方面,采用生物防治为主、施放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成虫,投资50万元引进太阳能杀虫灯。农药应用选用生态农药,植物源农药,不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并且利用害虫天敌。利用这些生态防控技术,稻田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40%以上,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他制定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精耕细作,与农药化肥“绝缘”。傅建华种植的比普通稻米每公斤售价高出近10倍的“绿甲贾”有机稻米面世了。
傅建华积极邀请农业技术总站的专家,开展有机水稻技术、常见病虫害防治、无公害种植技术以及植保技术等专题培训,提高有机水稻种植水平。今年,天绿农场的有机大米基地已初具规模,种植基地面积达到500亩。
功成名就的傅建华,如今开着轿车在田间观察水稻长势,靠自己的勤奋与不懈努力拎上了名包、戴上了名表。应了父辈那句话“农”字是能出头的。傅建华有句口头禅:农民也可以活得很潇洒,科技可以让农民“牛”起来!
傅建华,一个农民的儿子,优秀的麦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