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 之 子
——著名书画家程万鹏先生印象
(孟云飞: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
在中国画坛上,有些人的名字是与苍鹰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提起唐朝人们会想到姜皎,提起宋代会想到宋徽宗赵佶,在现代会想到潘天寿、李苦禅一样,在当代,人们自然会想到程万鹏先生。
见到程先生,只觉得他衣着简朴,慈眉善目,雍容华赡,我们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慈祥仁爱的老人,在他的笔下,一只只矫健的雄鹰搏击长空,纵情凌霄。
程万鹏1936年生于河南沈丘,自幼笃喜书画。上个世纪60年代,负笈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苦禅先生学习国画,跟王式廊学习素描、油画,跟江丰、洪波学版画,跟张得蒂、丁洁茵学雕塑,多方面汲取创作的营养。他擅长多种艺术门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热情为生活礼赞、为盛世放歌。70年代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和慰问,先后在北京、南京、广州、郑州、南宁、佛山等地举办画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等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陈列收藏。
程先生的画走的是中国文人画的路子,强调抒情,强调浓缩,计白当黑,削冗删繁,笔简意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他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挥毫泼墨,画花鸟清新飘逸,画人物独具清韵,画雄鹰信手拈来。特别是写意雄鹰,更是真骨凌霜,高风跨宿,呼之欲出,英风飒然,极具刚健之气。
著名书画鉴赏评论家史树青教授评论道:“苦禅大师门下,万鹏大作群鹰、松鹰诸图,用笔用墨皆传神佳作,苦禅先生如果在世,当赞颂不已佩服之至。”
程万鹏说:“画苍鹰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画笔要少而不求繁杂”。画家这种“求神似”的大写意,正体现出他深厚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的执著追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画鹰,他专门养了几年鹰。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每天认真地观察鹰的一举一动,悉心临摹,对于鹰的习性、特点、体态了然于胸。
他的写意雄鹰,下笔极具规律性、程式性,一笔笔铺开,按照鹰的生活习性、形体结构和艺术规律来组织用笔,看似放笔直取,实则稳厚精准。调墨、用墨、用水把握精到,在自由收放中透着极强的控制能力,往往几笔勾勒,一只极目遥天、铁爪雄踞的雄鹰便已跃然纸上。
程先生画鹰,以碗泼彩,墨沉淋漓,烟云奔腾,使人顿觉英风浩然,满堂生辉。其巨幅多为群鹰之类,三五成群,八只九只,俯仰意卧,雄姿勃勃,若聚会然,深为书画界同仁所称道。在南京的个展上,书画名家魏紫熙、陈大羽等给予很高评价。陈大羽先生说,程万鹏先生的画“传统功底深厚,苍劲大气,特别是写意雄鹰,充满阳刚之气,不愧为苦禅门下高徒,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正如苦禅大师所言:“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由画至书,程万鹏的字也深受书界名流称许。1990年,全国文物界书法大展时,启功先生在评议会上评价道:“程万鹏先生不但画画得好,而且字也好。这幅参展的隶书很有特色:隶篆相兼,方圆用笔,字体方整古厚,别有奇趣。”
在中国的花鸟画创作中,明代徐渭的泼墨大写意花鸟可以说形超神越,艺术造诣极高,也把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发挥到了极致。之后可与徐渭并肩称雄的八大山人的绘画可以说更是借物抒情、笔简意远的强烈艺术个性的释放,稍后“八怪”的同中有异的艺术风格,吴昌硕的意境深邃与富有诗意,以及近代齐白石大气精致的画风等,都曾融入到他的绘画创作中。徐渭的墨气、吴昌硕的生辣、齐白石的简洁与李苦禅的浑厚,融会构成了程万鹏绘画风格的审美基调,也是他对以往绘画形式语言的充实,更是一种文化的思考。
很明显,程万鹏在绘画创作上以水墨意象代替了早年创作时粗笔大抹的厚重韵律,不纯以线为主体性的创作虽然失去了花鸟画中线条简洁古朴的意味,却增加了墨色上意味深长、深重深韵的格调和整体的气息氛围。如今他的创作,少了份潇洒清丽,多了份放毅苍秀,少了些新奇和随意,多了些古意和精微,少了情绪的宣泄,多了个性的张扬,少了轻巧和单纯,多了厚重与力度,实现了由笔到墨、由心灵到境界的跨越。
或许可以说,程先生苍茫大气、墨气溶溶的作品是他对恩师苦禅大师墨韵的阐释和再演绎,已完成或间接完成了他对心中墨象形式的选择,更多地带入个人的思考和传统的文化情怀。正因为赋予了深沉情感的艺术精神和文化意味,其作品才这样耐读和令人耳目一新。
古人云:“画如其人。”程先生热爱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书画创作,又质性淡泊,恬淡寡欲。近年来更是醉心古体诗创作,抒写怀抱,不假雕琢,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今夕是何夕。但对于公益事业,他却极其热心,不断用手中的画笔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在广东,他把书画义卖的全部所得,慷慨捐赠给以著名革命家邓发命名的邓发中学;在北京,他参加中国首届功在千秋书画扶贫大展,把心爱之作八尺《中原雄风》中国画捐赠给中国扶贫基金会……
程万鹏说:“一份薄薪,两袖清风,墨宝千载,纸寿万年,乐哉!”对他而言,变化的是荣誉和成就,不变的是对艺术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