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起源的角度看,粮食作物特别是其中的谷类作物起了最重要作用,谷类作物地位尤其明显,例如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大麦和小麦,起源于中国的水稻和小米,起源于中美洲的玉米,都是当地早期文明起源的食物基础,后来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农作物种类。
主要农业作物地位的疑惑
在农业起源和作物驯化时期,与豆类、薯类、木本作物等其他作物相比,谷类作物并不占优势,有诸如籽粒较小,采集麻烦,花费同样时间,获取量小,原始状态下口感不如豆类、薯类,需要每年投入大量劳作等方面的缺点。
直观地看,人类似乎有更高性价比的选择,可以选择那些投入劳动少、更高效的作物,例如选择多年生的木本的板栗,一次种植可以数十年收获,而且投入的管理劳动较少。
但在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地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把谷物作为主要作物,是为什么?
营养成分不是主要依据
人们常把谷物的营养构成当作他们成为主要作物地位的依据,这并不全面。这是因为:一,在完成驯化前,原生植物籽粒并不发达,如小米的原生植物狗尾巴草,与豆类、薯类以及板栗等相比,谷类作物在营养方面并不占优势;二,早期人类采集和渔猎得到的食物种类较多,并不特别依赖某种食物的营养;三,人类有通过加热(熟食)、晾晒(如薯干)、发酵(如酱)、熏制(熏肉)、生芽(如豆芽)(后世甚至有化学加工如豆腐)等多种方式加工食物,具有部分改变食物营养结构的能力;四,人类机体与食物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和协调能力,可以形成适应食物营养构成的生理机制,例如因纽特人即使在食物构成单一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维持正常和健康的身体机能。所以,营养是人类选择谷物的重要依据,但不是主要依据。
谷类作物适应农业起源时期的人群条件
人类选择了谷类为主要作物,原因如下:
在选择作物种类的阶段,人类还处于采集渔猎为主四处流动的时期。谷类作物的一些特点,适合作尚未完全定居者的种植对象。谷类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容易采集且携带方便
谷类是草本植物,高度较小,人们可以轻松实现徒手采集。谷物颗粒较小,聚集时颗粒之间的空隙也小,可以方便地用囊袋、陶罐等多种器具携带。
相比之下,获取薯类块茎就需要破土,获取树生果实则需要攀树,薯类、树生果实单颗体积较大,在包装、运输时也不方便。
在人类不定居的情况下,单纯不容易携带一项,就足以使大部分薯类、树生果实失去最早农作物的候选资格。
二、含水量低
谷类作物的种子水分含量小,稍加晾晒,就会干燥,成为水分极少的粮食。与薯类相比,在同样体积下,谷物所包含的水分最少,营养量最多。也就是说同样条件下,谷物的有效部分最大。
三、更容易保存
因为水分含量少,易干燥,非常适合长期储藏。在早期,人类生产的重要的目的是为缺乏食物来源的冬季储备食物,谷物的这一特点正好满足了人类的需要。
薯类、蔬菜、水果的含水量都大于谷类,但要储藏需要特殊环境,如果干化,则程序比较麻烦,而且性状变化较大,远不如谷物方便。
四、播种方便
在谷类作物条件下,粮食本身即是种子,可以直接用于种植;只要对土地稍加整理,就可以把种子置于土中,实现种植。
薯类在发展出育苗技术之前,种植时要用整个块茎作种子,需要特殊储藏;薯类作物则对土壤条件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业生产初期,需要埋种块茎种植,过于坚硬的土地不仅无法播种,而且影响薯类的生长。
五、产出比高
在原始农业阶段,谷类种植的产出比较高,一粒种子收获本身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新种子,产出比;用来考察种子本身,则是低用种量,当遇到灾害时,这意味着较少的损失。
其他作物种子本身较大,产出比低,用种量高,整体性价比不如谷类作物。
六、食用方便且方法多样
谷类可有多种食用方法,生食、熟食、粒食、面食、烤食、煮食……几乎都可以。其他作物在食用上,则不如谷类方便和多样化。
谷类作物的后续优势
谷物的以上优点,使人类在流动生活或半定居方式下,也可以方便地随身携带,遇到合适的地方,很容易完成种植。尤其是适合补充冬季食物,所以成为人类早期种植作物的优先选择物种。
随着种植常规化,谷物的其他优点也日益表现出来:
一、绝对劳动强度小
谷物生产投入的劳动总量很大,但因为劳动时长较长,所以,总体上平均劳动强度较小,即使在耕种和收获季节,也不用超强度劳动。谷物生产的大部分环节,即使妇女、老人也可以胜任。所以,即使有青壮男性不能参与的情况下,也可以基本维持正常生产,提高了谷物生产的搞风险率。也意味着可以节省出部分劳动力投入到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需要体力较高,为农业提供技术和提升效率的工作中去,开发了农业生产体系的潜力。
而其他作物,如板栗、核桃,需要爬树采摘,很多人不能胜任。
二、一年生草本优势
谷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需要每年重复种植,虽然投入劳动较多,但也因此带来以下优势:
1、收获周期短
每年至少一熟,可以当年投入,当年收获。收获频率是衡量作物的重要指标。而木本多年生作物,大多在种植多年以后才有产出。
2、延续性灾害小
种植谷类能大致保证每年都有收获,即使当年发生灾害致命作物死亡,第二年依然可以正常生产。但如果是木本作物,大多需要多年才能有收获。一旦遭遇毁坏,再次种植需要多年以后才能收获。
3、收获量较为平稳
谷类作物一个生长期不到一年,每年都有差不多的产出。木本多年生作物受生较长的生长周期影响,只有在旺盛时段产量较高,在生长的初期和衰老的后期则产量较低,产量波动大。
三、食用方便和多样化
可以通过前期碾、磨等预加工,制成成便于烹饪的形式,节省用于烹饪的时间;可以多样化制作,适应人类的多样化需求。
四、多用途
谷类植物的茎、根还可以以用作燃料和饲料。
五、驯化的因素
谷类作物的驯化优势是一项常被忽略的因素,但却有着巨大的意义。
谷类作物大多植株较小,又适宜密植,所以在相同的面积内,谷类作物的植株数量要大得多。越多的单体植株数量,代表越大的基因变异概率。而密植更是提升了基因交换的可能,这使得谷类更容易发生变异,更大概率驯化出适合农业种植的种类。小米、玉米等原始植株与驯化植株的巨大变化,说明谷类作物的驯化潜力是巨大的。
从总体上而言,豆类与谷类有很大的相似性,但豆类种类和数量远不如谷类多,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相对更高,植株数量也远少于谷类,所以在驯化速度和产量上不如谷类。所以,人类在农业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没有普遍选择豆类作为主要作物。
以谷类为主要作物是人类的综合性选择
从适合食用、储藏等自身性状和宜于驯化、种植、收获等人工可干预度两个方面看,谷类作物是最符合技术程度较低的早期农业生产需要的,所以人们最初选择了种植谷类作物。而在后续的过程里,谷物在驯化中表现出的优势以及人类围绕谷物生产和食用形成的知识体系,甚至长期食用谷物形成的人体消化和吸收机制,以及口感适应和饮食文化构建,又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谷物的途径依赖,最终造就了谷物的主要作物地位。
谷类作物成为人类的主要农作物,是人类在早期历史背景、植物自身特性、农业生产条件、对应的知识体系以及饮食文化适应度等多种因素下,做出的综合性选择。
我们端起饭碗的时候,碗里盛的不仅有米饭或面食,而且有历史的必然和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