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北宋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从《论语》中直接创生的典故成语就有110多个,它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更是引领了我们的人文思想。《论语》成书以后,渐次传入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从而形成了文明世界的东方文化!《论语》虽是传统的经典古籍,但它卓绝的能力、久存不灭的思想价值,越来越被世界上的人们所了解、认识,正在成为世界上人们在实践伦理方面研究的重要的内容,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和精神的财富。这样的古籍经典,必然是“世界化”的。
但是,孔子所处年代正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那时文字缺少,所以才有了一字多用,又一字多意的奥通字,这就是古文中的通假字和引申字。从词汇上来说,那时词汇尚不丰富,所以才出现借著代筹的用法。从语法上来说,那时语法尚无定形,所以才出现或无主语、或无谓语、或无宾语、或无定语之句式。或为倒装句、斜插句,或为连词、叹词,特别是因果句,往往就省略了因句。由于这种种的缺失,最终造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明的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古人对此有过一个生动的形容,这就是:一字含褒贬。一字含褒贬,就是含混不清,它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亦可以是既含褒义、又含贬义!所以,后人对春秋文化是难释难懂,并各执一词!
秦统六国汉承秦,一脉相传。所以,董仲舒弘儒之时,无须注解也能会通儒家之经典。逾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增多、词汇的丰富,在文字、文学的衍化繁荣过程中,渐次淡漠了原字的字意,模糊原意。从南宋至今,对《论语》虽然历代皆不乏注解,但事隔千年,不管他们文化有多高,也难以校准字意,把握句意!再加之,历代注解《论语》者,皆为儒家弟子,用现代时髦的话说,他们都是圣粉。圣粉释圣,当然就会有文过饰非之嫌,牵强附会之说!又因孔子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后人译文时常把《论语》中本是微言的话硬往大义上引申,从而使字解超出了字意的范畴,句式违背了原句的结构,句译凭添了自已的想象,文释偏离了语法逻辑,整体失却了哲理,断句出现了偏差。由于这种种原因,从而出现了对《论语》某些语句的误解误释,致使圣语失真!
我本后进末学,本不敢对儒家经典妄生臆测,但在阅读译文时,发现有些字解脱离了字意的范畴,句式打破了原句结构,文意不符合整体逻辑结构,断句有的出现了失误,等等之虞误。我本着对圣人的崇拜,对经典的敬重,遂产生了新解《论语》的念头。新解《论语》是为了还原圣人之本真,最大可能的接近圣语之本意,故而我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译注方法,这就是先用【网上译文】与【原文】做对照,从中找出字解与句式、句意不符之处,然后再把此字的字意和组词全部排列开来,再经过反复推敲,试看哪种注解最接近句意,最终再做确定。若字意和组词都不符合句意,则再延展它的引申意和借代意。若还不符合句意,则再寻找与其句意相符的通假字,最大可能的做到字准、句通、意明。这是我采用的字解法!《论语》皆为圣人之语,既是圣人之语,不管那时用什么笔法,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它通篇必定含有缜密的逻辑和鲜明的哲理。若是译文偏离或是超越了这一主题,这就说明译文出现了问题。对此,我通过反复诵读,从中找出文意中断层的所在,并对缺失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句式采用了补充。把倒装句、斜插句,整理顺当。把连词、叹词分辨清楚。再对因果句的因句进行了补充。尽量使句式完整,以完善圣语文意中的逻辑性和哲理性,从而使现代读者一看就明,一读就懂。
毛泽东曾说过:先把自己的屋子打扫好,然后再请客人进来!现在孔子学院在世界已有八十多家,儒家经典正在向全世界推广。《论语》是儒家经典之经典,我们若是还没有解释清楚,怎么能向世界推广呢?
由于水平有限,若有所成就,那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一点进步!若有所失误,也不要怒喷,就当是抛砖引玉尔!
我坚信《论语》是一部和平使者,只要我们把它推向世界,它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斗山斗士
2020年8月7日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网上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新解】
孔子说:“学习礼仪,而要时常演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同学从远方来(求学),这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有些人对我们传承的知识一时还不太了解,但我们也不要怨恨人家,这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注:时习——实习也。
【评析】
此乃孔子论教学的指导方针尔!
【按语】孔门弟子皆为成年人,孔子乃博士生导师也。岂能像小学老师那样教学生“要学而时习之”!于情于理皆不通也!学习理论,又用实践,这才是孔子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方针!
【原文】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网上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新解】
有子说:”平时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样的人若是能做出忤逆上级领导的事来,那是很少见的。平时不忤逆上级领导,这样的人若是能做出造反作乱的事来,世上还没有过。正人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务于孝悌这一做人的根本,根本建立了,为人处事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注:上,上级。作乱,造帝王的反。
【评析】
此乃有子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论做人之根本尔!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网上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新解】
孔子说:“见人就说讨巧卖乖的话,又装出各种表情。这样的人就很少有仁爱之心。”
注:巧,讨巧,也就是见啥人说啥话,讨巧卖乖。令,强令,引申为装出。色,面部颜色。!
【评析】
此指语言轻狂之态!语言轻狂而不庄重者,此等之人必无仁心。此乃孔子以语识仁之法尔!
【原文】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网上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新解】
曾子说:“我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一,先审查这一天与世人共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二,再审查与同学交往是不是竭诚守信了?三,然后再审查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做到了?”
注:习——践行,做到。
【评析】
此乃曾子每日要从三个方面对自已做一个重新审查尔!
【原文】
1•5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网上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新解】
孔子说:“去到那个有千乘兵车的大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向君长进言:要谏其节约用度,爱惜民力,莫使百姓耽误了农时!
注:道——通到。
【评析】
此乃孔子嘱咐赴任弟子之语尔,此道若不通到,则文意皆不通也!
【原文】
1•6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网上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新解】
孔子说:“为人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恭敬师长。与人交往要谨言慎行,输诚守信。要团结大家,并且要付出仁爱。工作之余,还应加强学习文化!”
注:爱,友爱,引申为团结友爱。亲,亲历亲为之意。
【评析】
此乃孔子嘱咐弟子外出打工者之语也!
【原文】
1•7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指有德怀善之人。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网上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
【新解】
子夏说:“最有贤德的贤者,虽易角色,也不改其贤:为人子,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为人臣,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人友,同朋友交往,能够重诺而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说没有向任向人学习过,我一定会说他已经做到了。”
注:贤贤,第二个贤为定语,第一个贤为语气助词。如:好好!善善不能善。等语!引申为:最有贤德的贤者!后一学字,乃做也!
【评析】
此乃子夏从三个方面论贤者之贤尔!
【原文】
1•8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固:作坚固解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网上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新解】
孔子说:“君子,若是自已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君子做事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是,事事皆以忠信为主。(一个君子若能真真做到了这些,)其周围就不会有另类的朋友。(一个君子若是没有做到这些,)也不会惧怕改正过来!
注:学,做。不固,就是不顽固,或是无固定模式。无,不,不论。不如,不似这般,简言,即是另类。改,改正。
【评析】
此乃孔子论忠信乃人之根本,亦论君子为人处事的原则尔!
【原文】
1•9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网上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新解】
曾子说:“我们要慎始慎终(地遵从先师的礼仪制度,)并把它传播开来,发扬光大。这样民风就会逾来逾淳厚了!
注:慎终,慎始慎终。追远,发扬光大,传播开来。慎终追远,应断句为:慎终,追远。
【评析】
此篇是问答句的答句,没有问句,很难断章取义!只有凭想象推理了,按推理上句问话应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使民风淳厚呢?曾子方有此答!
【原文】
1•10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网上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新解】
子禽问子贡:“听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先打听这个国家的政绩。不知这些消息是老师亲自打问出来的呢?还是指派他人打听来的呢?子贡说:“所有的消息都是老师用温良恭俭让的方法得来的。老师所要了解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假托别人给他打听事情!
注:求,打问。抑,强制,压制,此当为指派。异乎人,假托别人。
【评析】
孔子每到一地,都要做调查研究。但做调查研究,都是用温良恭俭让的态度而求得!
【原文】
1•11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网上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新解】
孔子说;“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做事是不是按照他父亲说的话去做的。他父亲死后,要看他做事是否仍按照他父亲生前的教导去做的;若是能够保持三年不变其父的做事指导原则,这样的人才是真孝。”
注:志,文字记录,也就是他父亲说的话。
【评析】
此乃孔子是说:父在从父,父没从其道,三年无改乃真孝!这就是民俗守孝三年的来历!
【原文】
1•12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网上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新解】
有子说:“制定礼仪的作用,是为了达到天下和谐的目的,这才是礼的可贵之处。先古贤王创立的礼制,那才是最为致美的。如果天下没有了大小尊卑,任由他们胡称乱叫、胡作非为,那还不乱了秩序!我们既然知道以礼治国能和谐天下,就应宣扬以礼治国之道,而使天下重新和谐起来。和谐天下,若无礼仪节制,那也是行不通的!
注:不行,此处应读[háng],行,即行例,秩序,规矩。
【评析】
此乃有子论礼制的目的和作用尔!
【原文】
1•13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网上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新解】
有子说:“守信用几乎就等于义了!,(什么是守信呢?)守信就是言必行,行必果。对人恭敬几乎就等于礼了!(怎样做才是对人恭敬呢?)对人恭敬就是远离那些污言秽言。正因如此,所以你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这样也是可以效法的!”
注:不失其亲。反其意,也就是得到人们的拥戴。宗,通遵,遵循,效法之意!
【评析】
此乃有子论怎样做人尔!
【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网上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新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讲究丰盛,住所不奢求安逸。而是勤于工作,不随便乱说。做一份正义的工作以达温饱,这就是君子的正道。君子,只要能好好做到这两样,也就满足了!”
注:饱,饱满,意为丰盛也!敏:疾也,此处可引申为勤!慎于言,小心说话之意。小心说话就是不妄说。就,就业之意。有道:正义工作!学:做也!
【评析】
此乃孔子所立的君子榜样尔!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网上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新解】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不奴颜卑乞),富贵而不骄狂,一个人能做到这般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能自得其乐,富贵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如《诗》中所说,‘(玉虽好)也须剖璞剔瑕!再精雕细磨(方能成为美丽无瑕的玉器)’老师说的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我并未告诉过你它的出处你就能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了!”
注:乐,与‘回也不改其乐’意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虽好,也得剖璞剔瑕!再精雕细磨。
【评析】
子贡说的是君子的一般境界,孔子追求的是更高境界!
【原文】
1•16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新解】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对你不了解了,担心的是你不能了解别人。”
【评析】
此章乃“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的注解!也就是:欲人知,先知人!